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聚氰胺在重创了三鹿集团之后,又开始腐蚀《福布斯》富豪韩伟苦心经营的韩伟集团,日前在香港地区被查出含有超标三聚氰胺的鸡蛋正是这家中国最大的现代化蛋鸡饲养企业生产的。目前,该公司内地的品牌鸡蛋在广州已悄然下架,公司所在地大连方面正在调查三聚氰胺的来源(10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广州日报》)。 三聚氰胺几乎成了今年食品业的幽灵。在百姓对不法分子强烈愤慨并期待严查、加强食品安全的同时,一个个知名品牌也相继不同程度受损。随之而来的是这些品牌价值的严重缩水,品牌之下从业链条上的所有无辜民众也随之经历由春到冬的冰寒。是故,以“三聚氰胺”事件为切入点,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品牌战略。 国内品牌仿佛一直未跳出“短命怪圈”。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国内品牌的生命周期平均为8年,到了90年代初平均只剩下5年,90年代末迅速缩短为平均2年,一些品牌甚至到了“见光死”的程度。事实上,自1996年国务院颁布质量振兴纲要、实施名牌战略至今已十余年,可“三鹿”这样经过多年培育的重量级品牌依然如此脆弱,只能说我们的品牌战略尚存在致命的盲点。 说我们不重视品牌战略或许有些冤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评定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评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商务部搞中国品牌万里行、评中国出口名牌……这种多方位的评价体系,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名牌。但是恰恰,我们注重了遴选、评比和扶持,却忽略和弱化了制度监管。 已经被叫停的食品免检制度不说也罢,食品赔偿集体诉讼之类的法律更是空白。据分析,鸡蛋中的三聚氰胺很可能是从饲料中传导而来。但是去年6月出口美国的宠物饲料中即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虽然有关部门对饲料企业进行了整顿,但相关制度并未跟进。韩伟集团鸡蛋在香港出事前,已在日本和韩国被查出三聚氰胺而被禁入,那时也未见制度的影子。一句话,市场经济体制下,品牌不可能是被评出来,而是被制度卡出来和市场逆淘汰出来的。只有在周密的法规制度下,才能培育出有生命力的品牌。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越来越显现危机。怎样培育我们的民族企业和中国品牌?在经历了三聚氰胺这样一个“切点”的阴影叠现之后,这一问题委实应该放到制度层面和战略高度去思考了。 |